《品读国学经典》名言名句精选

来源:本站原创阅读:0发布时间:2017-02-14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出处】《管子·牧民》

【原典】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牧民》认为治国理政的职责是既要物质又要精神。“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名言集中体现了管仲的政治智慧,也揭示了统治者管理国家的精髓。

2、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出处】《管子·牧民》

【原典】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解释】管仲认为,四维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

3、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出处】《管子·牧民》

【原典】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牧民》第二部分是“四维”,强调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根精神支柱,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牧民》更重要的作用是对中国政治思想和统治实践影响深远,其中最大的启示是提出并倡导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塑造着中国国民品格,是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

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出处】《管子·牧民》

【原典】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牧民》强调治国理政的关键是顺民心。顺应民心,政权就巩固,社会就发展;逆反民心,政权就危险,社会就停滞。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管仲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规律,并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给予表达:“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5、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出处】《管子·牧民》

【原典】错国於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於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於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把政令下达在流水源头上,就是要令顺民心。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典】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解释】意思是:各级官吏和民众,如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上书劝谏寡人过失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合议论,而传到寡人耳中的,受下等奖赏。分析这段记叙,我们可以感悟到广开言路的丰富内涵。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处】《荀子·劝学》

【原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释】在荀子看来,学习是为了培育人的良好品格。“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木头要经过绳墨斧锯才能使它伸直,刀剑要经过磨刀石才能使它锋利,君子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不断地自省,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在实际行动中少犯错误。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出处】《荀子·劝学》

【原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高看的广。

9、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出处】《荀子·劝学》

【原典】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乡里,出游一定要结交贤士,这是为了防止走上邪僻而接近中正之道。荀子要求君子关注环境教育,选择好的环境,与好人相处,从而避免邪恶的影响,接受公平正直的教育,形成良好品格。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荀子·劝学》

【原典】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刀刻东西,如果一会儿就停止,就是朽木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刻透。指出学习贵在坚守和持之以恒。

1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出处】《荀子·劝学》

【原典】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解释】冥冥与惛惛都是表明精诚专一。意思是,在学习上没有刻苦钻研的志向,就不能取得豁然贯通的成就;在工作上没有埋头苦干的经历,也就做不出优异的成绩。

12、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五》

【原典】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浑殽;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解释】关于为政用人问题,司马光主张:“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关键,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

13、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

【原典】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拒绝外来人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裕的实力,而秦国也就没有强大的威名。

14、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

【原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解释】意思是:所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而所轻视的确实人民,这可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1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

【原典】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解释】意思是: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成就其深广;帝王不拒绝所有百姓,所以能显示其恩德。

16、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

【原典】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齎盗粮者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分哪个国家,四季都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临,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17、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出处】(汉)刘邦《求贤诏》

【原典】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

18、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出处】(汉)刘邦《求贤诏》

【原典】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和才能,难道与古人有什么不同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与人才交往,怎么能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呢?

19、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出处】(汉)刘彻《求茂材异等诏》

【原典】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建立非同寻常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虽然狂踢暴躁,却能远行千里;有的人才虽有被世俗责难的毛病,却能建功立业。

20、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典】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解释】意思是:古代以来,虽有富贵而默默无闻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才华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被称后世颂。

2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典】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解释】意思是: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被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而《诗》三百篇,大多是圣贤发愤而著作的。

22、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典】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简单地说,人死了以后,是非才能够论定。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

【原典】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释】意思是:可是一个普通人发难反抗,秦朝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子皇孙都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取天下和守住天下的形势已经不同啊!

24、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出处】(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原典】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解释】意思是:寒冷的时候,急需穿衣,不会坐等又轻又暖的衣服;饥饿的时候,急需吃饭,不会坐等甜美可口的食物;饥寒交迫于身的时候,人们的行动就顾不得廉耻了。

25、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出处】(东汉)曹操《求贤三令》

【原典】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解释】意思是: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

26、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出处】(东汉)曹操《求贤三令》

【原典】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

27、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出处】(魏)曹丕《典论·论文》

【原典】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解释】意思是: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28、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出处】(魏)曹丕《典论·论文》

【原典】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解释】意思是: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因为惧怕时间会快速地流逝。

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处】(蜀汉)诸葛亮《出师表》

【原典】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解释】意思是:亲近有才能的大臣(贤臣),疏远心术不正之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30、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原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解释】意思是:(突然)醒悟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明白将来(的理想)还可以追补;看到了在迷途上并未走远,发觉当下才是对的而从前一切都是妄乱。

3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原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漂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

3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原典】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解释】意思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生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3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原典】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

3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出处】(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原典】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让国家安宁,必须要积累恩德和道义。

35、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出处】(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原典】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开始的人很多,但能坚持到完美结束的人很少。

3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

【原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解释】意思是: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就知道事物的兴衰是有规律的。

3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

【原典】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解释】意思是:年纪虽老心志犹壮,岂能因白发改变初衷?境遇艰难信心愈坚,绝不坠落凌云壮志。

3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

【原典】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释】意思是:秦人的教训,秦人是来不及哀痛了,后人可以为秦人哀痛,后人如仅仅是哀痛而不引以为鉴,那也会使后人的后人再来哀痛后人啊。秦人的悲剧告诫我们时刻要以民为本,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39、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编。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原典】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解释】意思是:口中不断地诵读六艺(指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述,做到手口并用,眼到心到。

40、沉浸浓郁,含英咀华。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

【原典】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解释】深入钻研并沉浸在典籍浓厚馥郁的香气中,细微咀嚼并体味其中的精华,意思是读书要懂得钻研,要努力领会其中的含义,才能读出书中的精华。

41、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出处】(唐)柳宗元《封建论》

【原典】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释】意思是:从天子到里胥,他们之中有为人民办过好事的,死后他们的子孙一定会被尊奉为首领。所以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圣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4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出处】(宋)欧阳修《朋党论》

【原典】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解释】意思是: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43、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出处】(宋)欧阳修《朋党论》

【原典】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解释】意思是: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44、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出处】(宋)苏洵《谏论》

【原典】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

【解释】意思是: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

45、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出处】(宋)苏洵《谏论》

【原典】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真正的谏者应该把龙逢、比干的忠心与苏秦、张仪的游说之术结合起来,既有正直忠诚的贤德,也注意进谏的方法,才能不使进谏变为谗言,也更容易被采纳。这值得我们现在借鉴。

【解释】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46、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出处】(宋)苏东坡《赤壁赋》

【原典】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解释】意思是: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4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出处】(宋)苏东坡《赤壁赋》

【原典】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解释】意思是: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4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原典】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释】意思是:古代有成就的人即使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自然现象,也往往有所收益,原因在于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人应当善于思考,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经验,升华理论。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原典】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释】意思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力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不同于常人的艰辛努力,极富哲理。

50、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原典】于是余有叹焉。……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解释】意思是:(虽然)有了意志力,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辅助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样做了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成功必须具备志向、能力、客观条件三方面的要素,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只要努力了就会无悔。对我们的人生有指导意义。

51、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愿。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出处】(宋)文天祥《正气歌》

【原典】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愿。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解释】前代忠义之人渐渐远去,但他们的楷模仍存于史册。风檐边展读圣贤书籍,古代的道义照亮我的颜色。

52、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宋)文天祥《正气歌》

【原典】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解释】意思是:国运清明太平时,正气含着祥和吐露于圣明的朝廷;时运窘迫时,就显出忠贞节义,而一一名垂后世。

5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出处】(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原典】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解释】意思是:冬天天气非常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了冰,手指僵硬得都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54、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

【出处】(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原典】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 其为迂乎?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份罢了。

55、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出处】(清)钱大昕《弈喻》

【原典】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

56、君子之学必好问。

【出处】(清)刘开《问说》

【原典】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解释】意思是:有德有才的人学习一定喜欢问。

57、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出处】(清)刘开《问说》

【原典】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解释】意思是: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58、好问则裕。

【出处】(清)刘开《问说》

【原典】《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解释】意思是: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59、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出处】(清)刘开《问说》

【原典】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解释】意思是: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60、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出处】(清)刘开《问说》

【原典】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解释】意思是: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象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61、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出处】(清)刘开《问说》

【原典】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6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出处】(清)刘开《问说》

【原典】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也不一定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63、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出处】(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原典】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解释】意思是: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这句话写了当时有些人摧残梅树的实际行动,影射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

64、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辱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出处】(清)《曾国藩家书》

【原典】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解释】意思是: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增进道德,追求的是心意真诚思想端正修身齐家的道理,做到不愧对生身父母;另一件事是修习学业,操练的是默记背诵诗文的技巧,做到自强自立。这句话是说通过读书提高道德修养和自强自立,其实是在表明曾国藩耕读传家的齐家主张。

65、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

【出处】(清)《曾国藩家书》

【原典】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谋生谋得谋不得,困厄还是显达由老天作主,赐予还是剥夺由别人作主;学业精深还是不精深,则完全由自己作主。这句话是说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精深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

66、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出处】(清)《曾国藩家书》

【原典】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追求学业精深,没有别的办法,专一罢了。

 

后  记

2016年初,广安市院党组决定,今年全市检察机关将继续开展“读两本书”(《品读国学经典》和《底线》)活动,要求市院全体院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作“读两本书”的专题辅导讲座。4月13日,市院举办“读两本书”活动专题讲座,市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黄国清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全市检察干警作了《品读国学经典》专题辅导讲座,并要求作《品读国学经典》专题辅导讲座的人员从中挑选名言名句,由办公室收集整理,供全市检察干警学习古文经典、汲取人生智慧、提升文化素养。

辅导人员黄国清、吴涛、王志立、张凡平、杨祖兵、姜明杰、陈亚东、张渝、刘军、胡向东、陆耘、吕秀丽结合自身学习感悟挑选出名言名句108句,并一一列出了名言名句的出处、原典、解释。5月25日,黄国清检察长主持召开审定名言名句讨论会,各辅导人员阐述了各自挑选的名言名句的理由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最终定稿66句。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辅导人员几易其稿,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品读国学经典>名言名句精选》分三期在《嘉陵检察文艺》上刊发,以深入和批判性的思维去品读学习,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和从检的准则。在品读学习时,一要熟读全篇原文,读出文章中的精华,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二要深度思考,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深刻领悟经典名篇的潜在意蕴;三要学以致用,将经典的启示和自身的感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品性得以涵养,心灵得以濡染。总之,品读国学经典名言名句,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交能力、自省能力。

品读经典名言名句,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赏文学作品。黄国清检察长要求,全市40岁以上检察干警要反复诵读,40岁及以下干警要全部背诵。要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自觉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自觉把读书学习与推动工作、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同时因我们水平和经验有限,在整理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瑕疵,敬请读者批评指正。